“特別港務費”引爆油輪市場新一輪洗牌!VLCC首當其沖?
在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再度升溫之際,航運市場成為新的博弈前線。10月14日凌晨,交通運輸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對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別港務費實施辦法》,引發全球航運業高度關注。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一輪中美“港口費”大戰,或將導致油輪市場運力重組、運價波動加劇,并可能對全球能源貿易格局造成連鎖影響。
船舶經紀公司Gibson在最新周報中表示,美國的301條款措施早已被外界預期,但中國的反制行動則顯得突然而直接。
根據《對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別港務費實施辦法》的細則,從事國際海上運輸、靠泊中國港口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船舶,船方或其代理人應當繳納船舶特別港務費:美國的企業、其他組織和個人擁有船舶所有權的船舶;美國的企業、其他組織和個人運營的船舶;美國的企業、其他組織和個人直接或間接持有25%及以上股權(表決權、董事會席位)的企業、其他組織擁有或運營的船舶;懸掛美國旗的船舶;在美國建造的船舶。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中由中國建造的船舶免于繳納。僅進入中國船廠修理的空載船舶,以及其他經認定予以豁免的船舶免予繳納。
Gibson表示,費用標準極為高昂,一艘超大型油輪(VLCC)每次靠港需繳納約600萬美元,而一艘中程油輪(MR)則需支付約75萬美元。
雖然美國籍船東數量有限,美國船旗船或美國建造的遠洋船舶在國際油輪市場中所占比例不大,但美國石油公司和煉廠普遍掌控著龐大的租船船隊,使得“美國運營船舶”的范圍遠超市場預期。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界定所謂“25%持股”的標準。由于許多國際航運公司股權架構復雜,部分在紐約或納斯達克上市的希臘、北歐船東企業,也可能被歸入“美方關聯”范疇,從而擴大了政策影響范圍。
Gibson的測算顯示,若將所有在美上市公司納入計算,約有17%的油輪可能受到中國港口費的波及。不過這一數字仍屬估算范圍,部分大型上市公司可能低于25%持股門檻,而一些表面上與美國無關的企業則可能因隱含持股而被納入征費對象。
在具體船型中,VLCC成為最大受害者。去年中國是VLCC運輸量的最大目的地,占全球該船型出口量的38%。因此,該政策一出,VLCC市場將首當其沖。其他船型雖然受影響較小,但市場情緒仍將受到波及。
目前,VLCC市場本就處于高位運行,受OPEC+增產、煉廠檢修、中東地區減少發電用原油以及大西洋原油東運增加等多重因素推動。分析人士指出,在這一敏感時點引入高額港口費,勢必加劇市場波動,甚至導致部分船舶被迫改航,增加空放航次。
“毫無預警的政策出臺,意味著部分受影響的油輪在公告發布時已經駛往中國。”Gibson指出,未來可能出現更多航線調整與調頭航次,而額外的身份和股權審查程序,也可能導致港口擁堵。
從長期看,市場將逐漸尋求適應。一些臨近25%持股門檻的航運公司或將考慮調整股權結構,以規避潛在風險。然而,這一過程不僅耗時,還可能波及企業股價。業內普遍認為,中美在港口層面的互征措施,若持續發酵,影響將超越油輪板塊,擴展至集裝箱、干散貨等更廣泛的航運領域。
“貿易流向的重組已不可避免。”Gibson在報告中總結道,“雙方是否會重新回到談判桌,以及這場港口費對峙是否會在未來緩和,將成為決定全球航運格局走向的關鍵。”
業內觀察人士認為,短期內市場波動在所難免,但若政策僵局長期持續,中美雙方的能源與航運企業都將面臨成本攀升與供應鏈不穩定的雙重風險。全球航運業,正進入一個政策主導的新周期。
來源:海運圈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