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凈零框架” 投票推遲一年,船東繼續“等待”
10月17日,國際海事組織(IMO)在海上環境保護委員會(MEPC)特別會議中決定推遲《凈零框架》的實施,引發了航運業、政府和環境組織的廣泛關注與激烈反應。
《凈零框架》推遲
IMO在2025年4月批準了《凈零框架》草案,旨在推動全球航運業實現溫室氣體(GHG)排放的凈零目標。該框架被視為《國際防止船舶污染公約》(MARPOL)附則六修訂草案的關鍵組成部分,提出了一套全球燃料標準和溫室氣體排放定價機制,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全球挑戰。然而,這一進程的推進受到了來自多個國家和利益相關方的反對。
由于美國和沙特阿拉伯的反對意見強烈,特別是在《凈零框架》涉及的全球碳定價機制和燃料標準方面的爭議,IMO決定推遲《凈零框架》決議,計劃在2026年再次審議。這一決定的出臺,意味著國際航運業將面臨更長時間的不確定性。
各方反應:失望與松口氣的聲音交織
美國國務卿馬爾科·魯比奧認為,此次投票結果是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政策的延續,他表示這一推遲決定“阻止了一個全球航運碳稅的實施”,從而保留了美國的經濟利益和能源安全。與此同時,沙特阿拉伯等石油出口國的支持也反映了這些國家對碳排放價格機制可能帶來負面經濟影響的擔憂。
然而,支持全球脫碳法規的組織和國家對此次推遲表示失望。世界航運理事會(WSC)強調,IMO應在接下來的12個月內繼續推進框架的完善,確保航運業能夠朝著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邁進。理事會指出,航運業已經在綠色燃料領域投入了1500億美元,且班輪公司始終致力于轉型為低碳運營。
相反,反對當前版本《凈零框架》的各方則認為這一推遲為業界爭取了更多的時間,以解決其中的不確定性和技術瓶頸。國際油輪船東協會(Intertanko)表示,行業的技術路徑應保持靈活,涵蓋包括生物燃料、液化天然氣(LNG)、碳捕集技術等在內的多樣化選擇。
投資不確定性:船東的“等待與準備”
對于全球船東來說,最大的挑戰之一是如何在缺乏明確政策框架的情況下進行長遠投資決策。船東們已經意識到,為了符合IMO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他們需要逐步轉型為低碳或零碳排放的船舶。為此,船東們不僅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購買新船或改造現有船舶,還需要開發新的燃料供應鏈,如綠色氨、液化天然氣(LNG)和生物燃料等。
然而,由于《凈零框架》的實施被推遲,船東們面臨著政策不確定性的風險。許多船東正在等待國際海事組織(IMO)進一步明確政策方向和實施時間表,才能決定是否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或更新船隊。例如,雖然許多大型航運公司已經開始投資可再生燃料和零排放技術,但由于框架推遲,許多中小型船東仍在觀望,擔心過早投資可能導致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或是技術和市場條件不成熟。
對于那些已經積極投入綠色轉型的船東來說,《凈零框架》的推遲無疑加劇了他們的經營不確定性。盡管許多大型船東和船隊已經開始投資于綠色燃料、零排放船舶和相關技術,推遲的決定使得他們的戰略規劃和投資決策面臨更多風險。
這些船東通常已經在綠色航運技術領域進行大量資本投入——例如,升級船舶以適應氨氣、LNG等綠色燃料,或者購買能夠符合未來排放標準的新型環保船舶。然而,由于全球法規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燃料標準和排放定價機制方面的變化,他們面臨著一個無法精準預測回報的局面。
向前看:解決方案與挑戰并存
盡管《凈零框架》的推遲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但航運業仍需在未來幾年內應對脫碳轉型的壓力。IMF等國際機構預測,若沒有有效的全球碳排放定價機制,全球氣候變化目標將難以實現。因此,盡管面臨挑戰,推動全球航運脫碳的趨勢將不會改變。
國際航運公會(ICS)指出,未來12個月,IMO應集中精力修訂《凈零框架》,消除框架中的漏洞和不確定性,確保全球航運業能夠實現脫碳目標。在此過程中,全球航運企業必須加大技術創新與基礎設施投資,特別是在綠色燃料生產、碳捕集與儲存技術等領域。
總的來說,雖然《凈零框架》的推遲給全球航運業帶來了不小的波動,但這一決策也為各方提供了反思和調整的機會。航運業的轉型進程仍在持續,如何平衡經濟、環境和技術之間的關系,將成為未來幾年內全球航運業最為關鍵的課題。
《凈零框架》的推遲對船東而言無疑是一個雙刃劍。一方面,推遲決定為船東爭取了更多時間來應對框架中提出的諸多挑戰;另一方面,這一延遲也意味著他們的脫碳戰略將繼續面臨不確定性,尤其是在如何為未來的大規模投資提供支持方面。
來源:海運圈聚焦 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