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對美港口費沖擊散貨船即期運價市場
據《貿易風》報道,根據克拉克森研究公司與數據平臺Kpler的分析顯示,中國即將對美國關聯散貨船征收的港口費用可能產生“顯著”的額外成本,短期內或將推高即期運費。由于船東為降低港口費用支出有意縮減運力,當前航運船隊運營效率下降正支撐運價,預計短期內可用噸位供給將趨緊。
Kpler干散貨分析主管Alexis Ellender指出,中國當局對“美國關聯船舶”的界定寬泛,這意味著全球散貨船隊無法通過調整航線布局完全規避相關費用。
據Kpler測算,受影響的海岬型船舶在鐵礦石航線上,港口費用預計將使每噸貨物增加約20美元成本。具體而言,從西澳大利亞向中國運輸鐵礦石的美國關聯海岬型船,其年度港口費用將高于從巴西出發的同等航程。
Ellender在周一(10月13日)發布的報告中寫道:若一艘美國關聯海岬型船持續從事巴西至中國鐵礦石運輸,年度費用總額可能高達1300萬美元。他補充指出,相同船舶若持續從西澳大利亞向中國運輸鐵礦石,年費至少將達1600萬美元,但由于航程較短,單次航行費用反而較低。
克拉克森研究公司表示,自下周起,受影響船舶每次停靠中國港口的平均費用將達約200萬美元,但未按船型公布具體成本細分。該公司預估,中國散貨船停靠總量中有1%至5%將受新規影響,但同時指出,由于新規僅適用于多卸貨港航程中的首個停靠港,實際總費用影響將有所減輕。
克拉克森強調,單船或單航次的直接成本影響與將于美東時間周二(14日)生效的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規定“大體相當”。但該機構補充稱,根據最終納入收費范圍的船隊規模,中國港口費用的總額影響可能更為顯著。
根據港口活動與年內貿易模式分析,中國港口費用的實際影響可能超過USTR的預估標準,尤其在散貨船與油輪板塊更為顯著。
此舉還可能引發連鎖效應。克拉克森認為,隨著受影響船舶逐步調整航線、減少對華貿易,航運市場可能加速形成分級化格局。該機構特別指出,在美方新港口費用于周二生效前,中方關聯船舶已開始主動減少涉美貿易航次。
克拉克森指出,新產生的成本風險與市場不確定性,可能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時機,并有可能波及更廣泛的投資者信心。
根據克拉克森數據,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干散貨海運進口國,進口量占全球總量的39%。
截至本周一,已有逾1.79億噸干散貨在途運往中國。
Ellender表示,對于新規公布前已訂立的航次費用由誰承擔,目前仍不明確。他表示:“若未能豁免已在運輸途中的貨物,相關方在協商責任歸屬時,可能出現船舶改道或在港外滯留的情況。航程時間的增加將收緊干散貨船運力供給,進而推高航運收益。”
他特別指出,關于“美國關聯”的具體界定標準以及中國主管部門如何核驗船舶資質,目前仍有待明確,此類不確定性可能加劇市場運行低效,“對潛在美國關聯的耗時核查,可能延長船舶在中國港口的等待時間。”
Ellender還提出,新規是否適用于在中國加注燃油的美國關聯船舶尚存疑問。他指出,這可能導致此類船舶轉而選擇在新加坡進行燃油補給。
對于計劃在中國進行維修的美國關聯船舶,同樣存在不確定性。
Ellender在報告中寫道:“鑒于今年有異常大量的干散貨船需要特檢,這可能引發中國以外修船廠的延誤和擁堵,而這些船廠的產能本就有限。”
來源:海事服務網CN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