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豆運輸“掛零”,巴拿馬型船市場最受沖擊
隨著美國大豆收獲季全面展開,大量新豆卻滯留在中西部的倉庫與田間。美國農民在社交媒體上無奈曬出堆積如山的豆堆,感嘆“大豆無處可去”。與此同時,來自南美的糧食運輸船正密集抵達中國港口,接管了原本屬于美國的大豆航運路線。
美豆運輸船靠岸艘次掛零
據央視“玉淵譚天”從中國主要糧食碼頭處了解,今年1至9月,美國糧食運輸船靠岸艘次同比下降56%,從72艘降至32艘,這是因為自7月起,來自美國的糧食運輸船在該碼頭靠岸艘次已降為0。對比之下,自5月以來,該碼頭每月平均有40多艘來自阿根廷、巴西、烏拉圭等南美國家的糧食運輸船靠岸,其中九成裝載的均為大豆。
自5月起,中國全面暫停購買美國大豆。美國海運及農產品貿易研究機構測算,如果中國在11月中旬前仍未恢復采購,美國將損失約1400萬至1600萬噸對華大豆訂單。業內普遍認為,“失去中國,就等于失去半個市場”。
巴西成最大贏家
美國的缺席,為巴西打開了前所未有的市場空間。根據巴西糧食出口商協會(Anec)最新數據,預計截至10月底,巴西大豆出口量將達1.022億噸,超越2024年和2023年全年水平,創下歷史新高。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9 月份中國大豆進口量達 1287 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 13%,創下自 2001 年 1 月有記錄以來的第二高水平。今年前九個月累計大豆進口量達 8618 萬噸,同比增長 5.3%。據德意志商業銀行調查顯示,其中巴西供應占比維持在 85%至 89%之間。
“中國始終是巴西大豆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和驅動力。”Anec在報告中指出。數據顯示,9月中國自巴西進口大豆650萬噸,占巴西當月出口總量的93%,維持在歷史高位。
巴拿馬型船市場失去“黃金季”
南美出口激增的背后,是航運格局的重新洗牌。根據德路里報告,通常情況下,9月至11月期間,約有1300萬噸美國大豆從美國抵達中國港口。鑒于大豆貿易的季節性,出貨量通常在9月開始增加,并在10月和11月達到峰值。然而,今年9月份大豆貿易量已損失超過100萬噸,未來兩個月仍有近1200萬噸面臨風險。
德路里分析師Deepanshi Puggalok表示,95%以上的美豆運輸依賴巴拿馬型船。這筆貿易的中斷可能導致巴拿馬型船減少180至190個航次,從而削弱貨運市場人氣。盡管美國可能會嘗試將其出口轉向其他目的地,但很難取代中國需求的規模和持續性。
航運格局的地緣鏡像
從更廣的角度看,這場貿易“冷戰”正在通過航運路線顯現出地緣政治的影子。中國是美國大豆的最大“金主”,而航運公司也因此形成了固定的貿易季節調度模式。如今,南美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供應國,意味著航線、船期、租約乃至港口分布都在隨之重組。
一位長期跟蹤大豆航運市場的分析師指出:“大豆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貨種。它不僅反映農產品貿易的走向,也映射出航運業對全球政治關系的依賴度。航運業正在為地緣博弈買單。”
來源:海運圈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