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中印強勁需求成油輪市場關鍵支撐
在全球能源需求分化的背景下,中國與印度對原油的持續旺盛需求,正為全球油輪運輸市場提供堅實支撐。船舶經紀公司 Intermodal 在最新周報中指出,9 月份原油油輪市場顯著回升,運價升至近年來高位,顯示出強勁動能。
這一走勢主要得益于亞洲地區進口量的上升,其中美灣至亞洲的套利航線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幅提升了噸海里需求。同時,各國出于補庫存和冬季前采購的需要,進一步推動了運輸量增長。盡管 OPEC+ 增產步伐趨緩,但產量仍在穩步上升,為市場注入更多貨源,而有吸引力的價格也促使中國與印度的煉油企業積極鎖定采購。
Intermodal 高級分析師 Nikos Tagoulis 指出,近期需求激增令超大型油輪(VLCC)運力承壓。隨著詢盤數量增加、長航程航次占比上升,可調配船舶數量明顯減少。從結構性因素來看,VLCC 船隊預計至 2025 年仍將基本維持穩定,但老齡化趨勢明顯。當前平均船齡約為 13 年,高于歷史常態的 10 年,其中約 20% 的運力船齡超過 20 年。與此同時,新船建造進展緩慢,訂單與船隊規模比僅為 12.3%,遠低于歷史平均的 18%。
在此背景下,市場普遍關注:眼下的運價高峰究竟是短暫的反彈,還是新一輪上行周期的起點?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深入分析中國與印度兩大進口國的需求基本面。
關于中國,Tagoulis 指出,9 月中國原油進口同比增長約 6.5%,主要來源仍為中東,巴西、西非及俄羅斯也貢獻顯著份額。從經由印尼的進口量變化來看,伊朗原油仍在持續流入市場。不過,在經濟增速放緩及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這一增長更多體現為低價環境下的戰略性囤油行為,而非由終端消費拉動。這種“價格驅動型”增長令市場對其可持續性存有擔憂。
與此同時,中國煉油行業正面臨多重壓力:產能過剩、成品油需求疲軟,以及新能源汽車(NEV)普及和能源結構轉型帶來的長期沖擊,都迫使煉廠被動下調產量。政策層面上,政府正推動行業整合,并強化合規申報要求,小型獨立“茶壺”煉廠的盈利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在此背景下,Intermodal 預計中國原油進口增速將逐步放緩,從2025 年的 2% 降至 2026 年的 1%,顯示出更趨溫和的增長態勢。
與中國形成對比,印度的原油需求表現出更強韌性,穩步支撐其煉油業擴張與國內消費復蘇。
據印度石油與天然氣部(Ministry of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數據顯示,8 月份高速柴油(HSD)出口同比增長 23%,夏季整體成品油出口同比上升 15%,主要得益于煉廠加工量提升及乙醇摻混比例提高的政策推動。大量燃料出口流向歐洲市場,以應對冬季能源需求;而隨著季風季結束,印度國內燃料消費亦預計將迎來反彈。
9 月,印度原油進口同比增長約 8%,其中約三分之一來自受價格上限限制的俄羅斯原油,為印度煉廠在國內及出口市場上提供了成本優勢。其余進口主要來自中東、美國及尼日利亞。但美國持續施壓以限制印度采購俄羅斯原油,未來或將影響其進口結構。
政策方面,乙醇摻混計劃推進,將汽油中乙醇比例由 12% 提高至 20%,釋放更多可供出口的成品油,從而間接支撐原油進口。Intermodal 預計,印度 2025 至 2026 年的原油進口與成品油出口均將保持約 5% 的增長,展現出以出口導向為特征的穩健需求格局。
總體來看,中印兩國均在支撐全球原油運輸市場,但需求性質存在明顯差異。中國的進口增長更多受戰略性儲備驅動,這種需求的持續時間仍不確定;而印度則憑借煉廠擴能、政策支持與強勁出口表現,展現出更具韌性的增長動能。
Tagoulis 認為,即便中國需求出現放緩,印度仍有望成為支撐原油油輪市場的關鍵力量。
來源:海運圈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