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海運貿易預計僅增長0.5%”
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在最新發布的《2025年海運回顧》中指出,2025年全球海運貿易預計僅增長0.5%。報告警告,地緣政治局勢、新關稅措施以及氣候新規的臨近,正在延長航程、推高成本,并給全球航運和物流供應鏈帶來長期不確定性。
UNCTAD秘書長Rebeca Grynspan在發布會上表示,未來的航運轉型必須是“公平的轉型”,“應當賦權而非排斥,應當增強韌性而非加劇脆弱性”。
航程拉長,運價飆升
截至2025年5月,過境蘇伊士運河的船舶流量比2023年減少約70%,大量船舶被迫改道好望角。2024年全球平均單航程里程增至5,245海里,高于2018年的4,831海里。
改道帶動了噸海里需求的快速增長:2024年噸海里同比上升5.9%,而貿易量僅增加2.2%。受此影響,歐洲進口商普遍面臨交付延誤、運輸成本上漲及內陸物流受擾等問題。
運價同樣出現明顯波動。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2024年均值達到2,496點,同比大幅上漲149%。UNCTAD指出,運價波動正逐漸成為常態。
報告同時提醒,除改道帶來的額外成本外,全球新一輪關稅和貿易限制措施也在不斷增加。美國擬議中的港口費,直接針對部分外國建造和外國經營的船舶。UNCTAD認為,這些措施可能進一步擾動全球貿易格局,并對小島嶼發展中國家(SIDS)和最不發達國家(LDCs)產生更大沖擊。
船隊擴張與能源轉型緩慢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月1日,全球商船隊規模為11.25萬艘,總運力24.4億載重噸。但其中僅8%具備使用替代燃料的能力;在新船訂單中,該比例雖升至53%,但全球燃料基礎設施建設仍顯不足。
目前,全球約200個港口具備LNG加注能力,但其他低碳燃料應用有限。隨著IMO《凈零框架》預計于2025年10月獲批并于2027年正式生效,行業將面臨新的合規壓力。
盡管業界積極推動綠色轉型,2024年航運溫室氣體排放量仍上升5%。與此同時,《香港公約》已于2025年6月正式生效,覆蓋約90%的全球市場,為船舶回收建立了更高標準。
海員與港口新議題
報告還關注到海員權益問題。2024年全球被遺棄海員數量創歷史新高,反映出執法缺口和運營商財務壓力。修訂后的《海事勞工公約》將于2027年生效,進一步保障海員的遣返和休假權利。
此外,數字化和新興航線發展正加速。歐洲港口正在推進“單一窗口”系統和網絡安全建設,以提升韌性。非洲地區的班輪連通性指數(LSCI)在2024年6月至2025年6月間上升10%,顯示發展中地區正逐步融入全球貿易網絡。
UNCTAD表示,2025年全球航運前景總體呈現“脆弱的穩定”。盡管貿易增長仍將延續,但受制于地緣沖突、貿易政策波動以及減排規則的適應成本,行業面臨的風險依舊嚴峻。
來源:海運圈聚焦
